7月7日消息,浦山講壇第19期暨CF40孫冶方悅讀會第14期開講,證監會原主席肖鋼,以及兩位證監會原副主席李劍閣和高西慶齊聚線上,一同總結中國資本市場30年發展歷程中的經驗教訓,并探討新歷史機遇下的發展戰略。
證監會原主席肖鋼在會上表示,黨中央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重視資本市場,資本市場變革面臨三大新形勢,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增長動力從過去的要素驅動,債務驅動逐步向創新驅動轉變,中國經濟正經歷轉型升級,結構優化的關鍵階段。肖鋼表示,具體來看,新舊動能加快轉換,研發投入占比提升,高端制造和智能制造改變工業經濟結構,數字經濟迅猛發展,消費結構不斷升級。
肖鋼表示,資本市場在金融市場中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資本市場發達程度體現了經濟發展水平,我國資本市場30多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當然也要看到新興+轉軌的特征存在的問題,市場波動過大,資源配置效率不高,要解決資本市場問題,必須要進一步改革開放。只有依靠改革開放,才能打造一個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
肖鋼認為,當前全球股市本身的結構性問題還是比較大的,如被動型基金規模巨大,這勢必會引發羊群效應,美股前期多次熔斷也說明市場本身的結構問題突出。中國金融市場與全球資本市場相比較,體現出較好的穩定發展態勢和較強韌性。
附發言實錄:
肖鋼:非常感謝孫總。今天非常榮幸有機會參加“浦山講壇”,特別是李劍閣先生、高西慶先生兩位證券界的老前輩,也一起共同探討新形勢下中國資本市場變革的有關問題。
正如孫總剛才介紹的,我想結合我最近的這本新書簡要地介紹一下,也跟大家分享一下,新形勢下中國資本市場變革的有關問題。
我們先看一看當前的資本市場的形勢。應該說黨中央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重視資本市場。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國資本市場的改革和發展做出了一系列的部署。2018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明確指出,資本市場在金融運行中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要通過深化改革,打造一個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今年4月份,中共中央、國務院也發出了《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改革力度之大,應該說是前所未有的。
這一系列的要求和部署,特別是對資本市場的要求,在這個《意見》當中進一步加以明確。也就是說我們要完善股票市場的基礎制度,堅持市場化、法治化的改革方向,要改革和完善股票市場的發行、交易、退市等制度,鼓勵和引導上市公司現金分紅,要完善投資者的保護制度。這一切都給我國資本市場的改革和發展指明了方向。
為什么在當前形勢下,我們要強調資本市場改革的重要性?我覺得可以從幾個方面來理解。
首先,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增長的動力從過去的要素驅動、債務驅動,逐步向創新驅動轉變。我們國家經濟正處在經濟轉型升級、結構優化的關鍵階段。
我國現在所謂“三新”經濟的規模,占GDP的比重已經達到16%以上,這幾年有了比較快速的增長。我們國家的研發投入,也已經占國民生產總值2%以上。2019年我國的獨角獸企業數量達到206家,首次超過美國,現在是居于全球第一。我國的高端制造和智能制造也不斷地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數字經濟也在迅猛發展。
我們國家是以銀行為主導的間接融資體系,應該說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形成并且發展起來的。在一定的發展階段,靠商業銀行來配置金融資源是有明顯的優勢的。也就是說,依靠國家的信用和銀行的信用,它可以高效地動員儲蓄和配置資金。特別是在投融資信息不對稱、法制不是很健全、契約關系不是很牢固、誠信體系的建設也不完善這樣一個時期,靠商業銀行間接融資體系,可以很好地解決投融資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有利于高效的配置資金,促進經濟的發展。
但同時也應該看到,這么多年來的發展,靠銀行的間接融資,債務的風險持續積累也導致了產業結構的不合理,發展質量不高,資本產出效率下降。所以在進入到工業化的中后期以后,資本市場的優勢就凸顯出來。
靠資本市場來配置金融資源,可以對未知的風險進行定價,對經濟結構的轉型和產業的升級,特別是科技創新,提供一個激勵相融的機制。它能夠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機制。另外,資本市場對公司治理、公眾監督的要求也比較高。所以靠資本市場的直接融資體系,在工業化的中后期是有利于促進資本要素向創新的經濟集聚,有利于促進我們國家的經濟轉型,實現高質量的發展。
我們國家要實現從要素驅動、債務驅動向新創新驅動、效率驅動發展經濟,就必須加快資本市場的發展。
其次,從全球面臨的新形勢來看,我們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當前各種逆全球化的思潮、民粹主義、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進一步興起,對未來全球的政治經濟發展格局和治理帶來巨大的挑戰。
中國已經深度地融入全球經濟,特別是中美的博弈、競爭加劇,其實說到底,競爭的核心是科技和金融的競爭。
講到金融的競爭,當然包括貨幣競爭、金融機構競爭和金融市場的競爭。金融素有“第二國防”之說,資本市場在金融當中又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所以從一定意義上說,資本市場的發達程度,可以反映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水平。
我國資本市場應該說這30年來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們用30多年的時間,差不多走過了西方國家上百年的發展歷程。當然也要看到,我們國家的資本市場具有明顯的新興加轉軌的特征,市場發育先天不足,市場結構不平衡,資源配置的效率不高,市場的波動過大。因此,要解決我們這個市場發展的問題,必須要進一步的改革開放。
最近上交所發布了一個關于全球資本市場核心競爭力的報告,圍繞四個方面的要素來衡量一個國家資本市場的核心競爭力,分別是制度環境、市場規模、市場功能、市場質量。
在市場規模、市場流動性、活躍度這些重要的指標上,我們國家是排到前面的,但是我們市場功能的波動還比較大,比如說IPO籌資上市公司的數量等等,特別是法治指數、營商的便利指數,我們排名靠后。
盡管在很短的時間內,中國資本市場的地位得到了顯著提升,但是總體而言,通過多個要素和維度的衡量,我們仍然處在第二梯隊。要進一步的發展資本市場就必須要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只有靠改革開放才能打造一個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
第三個方面,當前疫情的全球蔓延,應該說深刻地改變了全球的經濟金融體系和運行的規則。這個疫情現在看不會是很短期的,它有可能會長期化,所以帶來很大的復雜性。
今年上半年疫情蔓延期間,全球金融市場出現了劇烈震蕩。股票、債券、外匯、期貨、黃金、原油等多項大類資產的價格都大幅波動,應該說給經濟金融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這一次全球的疫情應該說和以往的全球經濟衰退和金融危機的情況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波及的范圍更廣,持續的時間更長,應對的難度也更大。
從這一次全球金融市場的動蕩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這個市場的脆弱性不僅來自宏觀面和基本面,而且與市場的結構、交易的機制、杠桿的水平、工具的創新等因素密切相關。
市場本身的結構性的問題仍然比較大。比如說杠桿資金、量化對沖、高頻交易,加上現在被動型基金規模巨大,使得自動化的交易的數量在整個成交量當中的占比過高。這樣就很容易造成龐大的交易群體的交易行為空前一致,而且速度驚人。這個勢必引發羊群效應,導致相互踩踏,甚至于市場坍塌。
大家都知道,這次美股在十天之內四次熔斷,其實就說明了,除了外生因素、基本面、宏觀面的影響以外,其實市場本身結構的問題也是非常突出的。所以我們研究疫情對市場的影響,不僅要研究宏觀面、基本面,還要深入到市場結構中去,研究它的運行機理。
受到疫情的影響,我們的金融市場也發生了一些波動。但是大家可以看到,跟全球的資本市場相比較,中國金融市場包括股票市場、債券市場、黃金市場、外匯市場等等,包括我們的原油市場,體現出較好的穩定發展的態勢和較強的韌性,總體上來講上半年的發展是不錯的。
總之,在當前這種形勢下,加快中國資本市場變革的重要的意義歸納一下是四句話:它是促進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實現創新驅動和高質量發展迫切需要;是增強國家競爭能力,維護國家經濟金融安全的迫切需要;是建設現代金融體系,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整現有金融體系和融資結構,防范和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迫切需要;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迫切需要。
資本市場是金融治理的天然主戰場。資本市場的發展,對公司治理、信息披露、風險定價、市場預期、社會監督等,具有多重的功能。發展資本市場有利于促進我國現代企業制度的建設,同時也可以優化風險管理模式。
資本市場的發展要依賴制度建設。為什么說制度建設對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具有基礎性、關鍵性的作用?我認為有這么幾個原因。
第一,資本市場是一個資金場,里頭要有投資,有資金。它是一個信息場,這里頭充滿著各種信息。它也是一個名利場,有的人在這里能賺錢,有的要虧本。但不管是資金場、信息場還是名利場,歸根結底它還是一個法治市場。
因為資本市場參與的主體眾多,需求也多樣,所以要辦好一個資本市場,就必須要求所有參與主體,要具有基本的民事行為的能力。也就是說,這種交易必須按照自愿、公平、等價、有償和誠實信用的原則來進行。無論是投資者、融資者還是監管者,都要把規則放在第一位。
第二,資本市場的發展需要兩方面的條件。一是宏觀方面的環境或者叫條件。比如說要保持宏觀經濟穩定發展,要有健全的法治環境,要建立一個高效的監管制度,要大力培育誠信社會。所有這些我覺得都是資本市場發展的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這是指的外部環境,要發展資本市場,這是必需的。
同時也要看到,除了這些條件還不夠,資本市場本身的條件也是非常重要的,這些重要的條件都體現在制度化。
資本市場的制度的條件決定資本市場發展的質量。比如說我們的發行制度,退市制度、交易的制度、信息披露的制度、市場基礎設施的制度等等。這些都事關一個資本市場它是不是規范的、有活力的、有彈性的、有韌性的,是不是活躍的,對風險定價是不是符合實際的、符合市場需求的。說到底,事關資本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和質量。資本市場的發行、退市、交易等制度的不斷的變革,是驅動這個市場發展的關鍵的因素。
回顧過去30年我國資本市場發展的歷程,我們在資本市場制度的設計和建設當中,始終堅持一條主線,就是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取向。盡管有一些制度的設計,措施的出臺,可能會有所偏離,有的時候也出現搖擺,但是縱觀30年的發展,始終是沿著市場化、法治化和國際化這條主線在前行的。如果要說30年來的制度建設有哪些寶貴的經驗,我認為這是最重要的一條。
但同時我認為這個任務還在路上,還沒有完成。這也是我們現在資本市場發展的短板,當然更是未來的改革方向。
所以我們研究未來資本市場改革發展,構建、明晰未來的發展思路,仍然是要繼續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取向。
內容比較多,我就挑五個方面,簡要地做一個介紹。
在新形勢下資本市場的五大變革,首先是深化注冊制改革和退市制度。
注冊制改革和退市制,一個是進一個是出。
全球股票市場大部分是實行注冊制。看起來它是一個發行制度,但實際上涉及到整個資本市場的生態建設。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是一項牽牛鼻子的工程,不把注冊制改革搞好,退市制度的實行就很困難。
資本市場的注冊制改革,各個國家的模式也各不相同,沒有統一的做法,但是它有一些基本的共同的特征。
第一個,企業是不是公開發行股票、何時發行、發行的價格如何,這都是由市場決定。也就是說由發行人、承銷商和投資者等市場的主體來博弈。
第二個,股票發行注冊制仍然是要審核的,但這個審核是以信息披露為中心,以投資者的需求為導向。這個理念和我們的在核準之下的審批是不同的。
在審核當中,審核機關主要是對文件的齊備性、一致性和可理解性負責。但是它對上市公司是不背書的。上市公司有沒有投資的前景、有沒有價值,審核機關是很難對此做出判斷的,這些都要交給市場主體來做出判斷。
注冊制在審核當中特別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要對市場要有一個穩定的預期。說簡單一點,就是上市公司從遞申請開始,到最后能不能上市,這個時間是可預期的,不是行政審核機關說了算的。對于市場的主體,就是上市公司當然還包括投資者、中介機構,大家都是可以可預期的。大概送進去,我就知道3個月還是6個月,行還是不行。這一點雖然比較微小,但是意義重大。有一個穩定的市場預期,非常重要。
最后一個,注冊制的體制實際上是各個市場主體要歸位盡責。什么意思呢?就是發行人是信息披露的第一責任人,中介機構要承擔把關的責任,投資者要自擔投資的風險,監管者要行使事中事后的監管,嚴厲懲罰違法違規的行為。
去年科創板的開設是我國資本市場發展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也是一項重大的制度的創新。在科創板推出的同時也試點了注冊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經過一年的時間,現在創業板也推出了注冊制改革。這是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牽牛鼻子的工程,我們可以期待,在注冊制改革的引領和帶動下,我們整個資本市場的生態會有顯著的改善。
在注冊制出臺的同時,進一步加大退市制度的改革,條件就比較成熟了。因為上市有很寬容的條件,以信息披露為中心,有可穩定的預期,這樣就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上市以后,如果不符合要求,必須要優勝劣汰,由市場來解決退出的問題。
目前我們國家的退市率還比較低,原因是多方面的。結合境外的退市制度,我認為下一步要不斷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退市制度,進一步加大退市的力度,形成一個優勝劣汰的市場環境。
第二個方面的改革,是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筑牢實體經濟基本盤。
上市公司是資本市場的基石,也是中國經濟的基本盤。我國上市公司大概一共有7000多家,包括A股上市,也包括中概股和境外上市的。這7000多家上市公司,應該說涵蓋了我們國民經濟的絕大部分行業,是我們國家經濟的骨干,特別是盈利能力比較強的企業當中,上市公司占的地位更加明顯。
促進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是我們市場發展最重要的一個基礎。良好的公司治理是上市公司長期健康發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條件。離開了公司治理的這個條件,有活力的資本市場就會失去支撐。所以要搞好資本市場,必須加大力度,改革上市公司,促進上市公司高質量的發展。
在提高上市公司發展方面,有幾個需要進一步明確或者進一步提出來研究的。
第一個就是應該進一步提高分紅。
總體來講,我們國家上市公司這幾年分紅的意愿、分紅的比率、分紅的穩定性都有長足的進步。但是總體來講,現金分紅的吸引力還是比較低。相當多的公司的股息率還低于存款利率,更低于商業銀行的理財產品收益率。有的公司甚至連續多年不進行現金分紅,成為名副其實的“鐵公雞”。
在這些方面我們下一步要進一步加大上市公司分紅的力度,同時也要改進上市公司回報股東的方式。現在單靠分紅比較單一,也還不夠。上市公司回報股東的方式應該要日益多元化,比如說股份回購就是一個靈活的安排。
第二個是并購重組,這是上市公司的一個很重要的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也是實現上市公司價值發現的一個重要的渠道,是提升上市公司質量的一個重要的途徑。
近幾年來,我們并購重組發展得比較快,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特別對那些符合國家戰略和產業政策、有利于創新發展的重要的資產項目重組,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今后還要進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同時也要進一步優化市場化的定價機制,提供靈活的定價空間,盡量地減少不必要的行政的干預,同時要豐富并購重組當中支付的工具和融資的方式。
當然,我們國家在并購重組當中也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所謂的搞忽悠式重組,實際上使得投資者受損,這種情況應該加以避免,加以規范和糾正。
第三個方面的改革,是堅定不移推進資本市場雙向開放。
國際化是我國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的方向之一,也是近年來資本市場研究的一個熱門話題。國際經驗表明,一個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一定是一個開放包容的市場。通過開放,可以引入優質的資源,提供一個良性競爭的環境,以開放倒逼市場的改革,有利于提高我國資本市場配置全球資源和服務我國開放型經濟的能力。
所以下一步,要發揮資本市場的樞紐作用,必須要進一步暢通國際國內循環,資本市場本身還要進一步加大開放的力度。
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做出改革決定,首次提出“推動資本市場雙向開放,有序提高跨境資本和金融交易可兌換程度”。近幾年來,金融的改革開放進一步提速,涉及到資本市場的開放也進一步地加快。在引進來、走出去這兩個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進展。
當然,由于我國目前還是一個新興加轉軌的市場,對外開放必然會帶來一些不穩定因素,對我國金融監管帶來一定的挑戰。比如說跨境資金大幅進出,可能造成金融市場大幅波動的風險。
在資本市場當中,還有一個備受關注的問題,就是所謂的核心金融資產定價權和核心資產被收購的問題。這些都是事關我們國家經濟金融安全。怎么樣來引導和規范境外資金,促進國內市場的穩定,這給我們的監管能力帶來新的挑戰。
資本市場的開放也不能單兵突進,它和資本項下可兌換、人民幣國際化、匯率機制改革等,也是相互關聯的。所以要把資本市場的開放放到整個經濟金融開放的格局當中,統籌協調。特別是要加強開放中金融監管能力的建設,同時也要積極地參與國際金融的治理,加快完善跨境監管的協作機制,在這個方面任務就更加繁重。
第四個方面的改革,是要積極的發展數字資本市場。
數字經濟已經迎來了一個新的發展的契機。在疫情之前,數字經濟就發展迅速,通過這一次疫情,各國都充分地認識到發展數字經濟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各國都在加大投入。
未來數字經濟和數字金融的發展,競爭勢必越來越激烈。我們國家的數字經濟、數字金融的發展應該說走在世界前列,資本市場在數字、數據的運用也是走到前面。
90年代我國資本市場一開始就都是無紙化的,應該說超越了別的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上百年打手勢、有紙質股票的這種傳統交易模式,確實體現我們的后發的優勢。
未來在發展數字資本市場的方面,我們仍然面臨不少的挑戰,包括:
第一個方面,全球化競爭的挑戰。我們的證券基金機構,在IT方面的投入還是不足的。特別跟國外一些發達國家的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相比,我們在科技方面的投入還仍然不足。
第二個方面,與數字貨幣的融合也面臨挑戰。現在不少國家都在研發法定數字貨幣,將來法定數字貨幣發行以后,它和資本市場怎么融合?會帶來哪些根本性的變化?
第三個方面,我們資本市場的一些科技型的企業和金融機構,就是科技公司和金融機構他們怎么混業,這個問題越來越突出。
不少的科技公司在從事資本市場的業務、金融的業務。我們的金融機構,包括證券基金等機構也要實現數字化轉型,有的金融集團實際上也要轉變為一個科技公司。所以這兩者相互融合,相互競爭,相互混業這種新的情況就比比皆是。這對我們整個金融業、金融市場的發展、金融風險的防范提出新的課題。
第四個方面,面臨監管的挑戰。在數字經濟、數字金融,特別是數字資本市場發展的情況下,怎么樣形成一個新的監管框架、監管手段和監管工具,改進監管的方法,這個和傳統的市場監管相比,就面臨很不同的新的形勢。
第五個方面,就是消費者的保護,投資者的保護,這個任務越來越繁重。在數字金融、數字資本市場發展的條件下,有的產品,有的業務它的邊界越來越模糊,我們的法律法規也跟不上。在這種情況下怎么樣保護好投資者跟消費者,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第六個方面,數字資本市場的發展還面臨組織變革的問題。最典型的比如虛擬資產交易所,將來勢必是會發生的。對這樣的組織機構變革,怎么樣來對待,也是我們可能會需要遇到的問題。
另外,金融機構要實現數字化轉型,它的內部的組織結構也必須要改變。所以對證券基金行業、期貨行業來說,傳統的內部的組織架構和業務運行的流程和模式必須再造,必須以客戶為中心,而不是像現在以產品為核心和以賬戶為核心。這些方面就會帶來很大的變化。
對于數字資本市場的發展,目前很多問題還有爭論,比如說壟斷的問題,發展路徑的問題,去中介化的問題,信息披露的問題,投資者的普惠性和適當性怎么平衡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是我們在研究、發展數字資本市場這個問題上需要進一步明確和探討的。
未來發展數字資本市場,有幾個原則需要進一步的達成共識。
第一個是,我們發展數字資本市場必須堅持開放、包容、共享、公平的原則。按照數字化的思維建設數字資本市場,不能關起門來搞發展。
第二個是,我們要積極擁抱新技術,審慎地創新業務的模式,融合互聯網公司和國際同行的經驗,加快資本市場和科技融合。
第三個是,要促進數據互聯互通,營造一個公平的市場環境。
第四個是,緊緊圍繞實體經濟的需求,來進行數字化創新。數字資本市場和傳統的資本市場雖然在技術上、模式上、手段上有很大的創新,但是它的本質沒有發生改變,就是資本市場還是要服務于企業,服務于投資者。也就是說,通過數字資本市場的發展,最終一定要給企業、給實體經濟、融資者、投資者帶來實惠和便利,促進經濟的發展。這是發展數字資本市場根本的目的。
最后簡單講講加強法治建設和提高監管水平。
依法治市是資本市場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保障市場長治久安的關鍵抓手。一個市場成不成熟,實際上就看它對法治的依賴是不是強。成熟的資本市場必然是一個高度依賴法治的市場。所以在這個方面,我們要進一步的加大力度。
很高興的就是看到新修訂的《證券法》于今年3月1日正式開始實施,可以說是資本市場法治建設的一個里程碑的事件,對于未來的資本市場改革發展必將起到一個重要的指導作用。
同時我們應該看到,當前困擾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的法治問題還是不少:行政管理介入過度,同類市場活動制度規則統一性不夠,不同層次市場的法律制度安排相互混淆,有關市場整體結構、長遠發展的頂層制度設計不足,法律制度規則完善機制也還不健全。
下一步應該進一步加強法治建設,重點包括:理順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法律邏輯,在現有法律體系下完善相關制度安排;弘揚我國的優秀法治傳統,借鑒英美法系有益經驗,優化資本市場的法律體系;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證券集體訴訟制度,強化投資者的保護。
特別在這個法治建設當中,要為我們國家投資銀行的發展壯大提供法治的條件。總體上來講,現在我們對投資銀行的法律的限制規定比較多。由于它的功能受到比較大的限制,所以不太容易發展壯大。所以下一步要對有關的一些法律法規進行一些有必要的調整,讓投資銀行依法來壯大自己的業務的功能,在直接融資體系當中發揮它的重要作用。就像有的人講過,要間接融資找商業銀行,要直接融資要找投資銀行。下一步這個方面我覺得很應該進一步的研究。
在監管的問題上,應該說這幾年監管體系不斷完善,監管得到了很大的加強。但是也看到,監管還存在不協調,存在空白,有的也存在一些交叉。分業監管體系應該說已經不適應金融創新發展和金融混業發展的趨勢。所以,今后應該要進一步加強金融的監管的統籌協調。
從資本市場的監管來看,監管部門的核心職責概括起來就是“兩維護、一促進”。也就是說維護市場的公開、公平、公正,維護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處理好創新和規范的關系是監管機構的長期挑戰。
要提高監管的水平,必須要加快監管轉型。所謂監管的轉型,就是指監管理念、監管模式和監管方法革新和轉變的過程。這是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現代證券期貨監管的進一步探索,本身也是資本市場改革創新的內在要求,是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的必由之路。
推進監管轉型要實現“六個轉變”。
一是監管取向從注重融資,向注重投融資和風險管理功能均衡、更好地保護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轉變。
二是監管重心從偏重市場規模發展,向強化監管執法,規模、結構和質量并重轉變。
三是監管方法從過多的事前審批,向加強事中事后、實施全程監管轉變。
四是監管模式從碎片化、分割式監管,向共享式、功能型監管轉變。
五是監管手段從單一性、強制性、封閉性,向多樣性、協商性、開放性轉變。
六是監管運行從透明度不夠、穩定性不強,向公正、透明、嚴謹、高效轉變。
時間關系,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些。以上這些觀點,講得不對的,請大家批評指正。
謝謝大家!